提起诸葛亮,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智慧担当,在三国故事中,诸葛亮料事如神,谋略运用出神入化。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诸葛亮预知大限将至,在死前安排了留下了斩杀魏延的妙计。为什么诸葛亮临死前要斩杀魏延,原因是魏延身有反骨吗?别再被三国演义骗了,真相只有四个字。
《三国演义》中魏延是怎么死的?
魏延之死在《三国演义》中是一个浓墨重彩的情节,写得非常精彩。马岱准备斩杀魏延的时候,杨仪出城刺激魏延,说道你敢喊三声‘谁敢杀我’吗?魏延回答说我怎么不敢呢,谁敢杀我!马岱接着说“我敢杀你!”魏延就此被杀。历史上魏延谋反被杀一案,向来众说纷纭,一种是魏延并无反心,无端受害;另一种说魏延谋反,死有余辜;还有阴谋论认为这是诸葛亮策划的圈套。问题的焦点就在于魏延谋反是否真有其事。
展开剩余83%《三国演义》中,魏延是蜀国屈指可数的优秀将领,有着亦正亦邪、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。他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刘备想要进入襄阳但被刘琮蔡瑁拒绝之时,魏延见此情况,十分不忿,直骂蔡瑁是误国奸贼。他还试图接应刘备进城,但是没能成功,第一次出场的魏延对于蜀国来说,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形象。尤其后来关羽攻长沙时,魏延杀死了太守韩玄,献此城归顺于蜀。这一行为诸葛亮的评价并不高,认为他杀自己的主公,肯定不是忠义之人。
诸葛亮北伐期间,军事天赋极高的魏延得到了重用,魏延逐渐嚣张,与杨仪水火不容。到了后期,魏延已经是蜀汉的中流砥柱,自视甚高。诸葛亮一死,魏延再无顾忌,直接反了,最终身死。《三国演义》中形容魏延脑后有反骨,因此时人谋反也在诸葛亮预料之中。历史上的记载则有所不同,接下来就来看看历史上的魏延是否真的因谋反被杀。
历史上的魏延是如何被杀的?
《三国志》中记载诸葛亮临终前,喊来丞相长史杨仪、姜维、费祎几个人,召开了榻前会议。这次会议中,诸葛亮首先交代了,自己死后,北伐停止,军队撤回。在撤回这个命令上,诸葛亮详细交代了撤退的顺序和安排:“魏延断后,姜维次之。若延或不从命,军便自发。”这个交代传达了两条重要信息,一是交由魏延做北伐断后的最后一道;二是若魏延不听命令,其他人自行撤退,不再对魏延有什么要求。
这次会议魏延没有在场,这道命令就由费祎传达。魏延收到命令果然不服,他说丞相去世了,但我还在,怎么就不可以领军继续北伐呢?一个人去世了其他人还在,为什么要耽误北伐大计呢?而且魏延一向与杨仪有矛盾,更不肯为杨仪断后。随后自己部署北伐的计划,费祎假借说服杨仪之名回到杨仪那边。魏延派探子打探,得到杨仪自行带着军队撤回成都。这一举动惹恼了魏延,他不甘心断后,自己带头撤退,把回撤的桥、路都毁坏掉给杨仪添堵。
他们都回到成都后,互相上报奏折指责对方要谋反,这时后主刘禅面对这个复杂的情况,找来董允、蒋琬等人询问意见,这些人担保杨仪绝不会谋反,那么就把毁桥砸路的魏延当谋反处置。刘禅便下命令使蒋琬带宿卫营拦截魏延,杨仪在南下回撤的途中,两相包围,魏延被堵在了南谷口。部队四散,魏延带着少数亲信南逃至汉中,被马岱追上所杀。
魏延之死的真正原因只有四个字
从《三国志》的记载上看,魏延并无谋反之心。魏延若有谋反之心,就不会还拉着费祎讲他的北伐计划,在杨仪自行撤离时,若他想谋反,投降曹操就是唯一的出路,可他却抢在杨仪前面返回成都,破坏杨仪回程的路,看起来就是为了早一步回到京城,和杨仪抢夺最高控制权,他的目标仍是北伐,谋反并不成立。虽然他有极高的军事天赋,但政治能力,为人处世是绝对的低能。他的死和他的死对头杨仪缺不了干系。
魏延和杨仪的矛盾由来已久,起因却十分简单。魏延是蜀汉数一数二的骁勇将才,杨仪是蜀汉负责内政的文臣。一文一武,矛盾从何而来?根源就是魏延的刚愎自用。魏延有本事、功劳又高,除了诸葛亮,谁都不放在眼里,对待别人的态度十分跋扈。杨仪一介文官,书生意气不肯对魏延屈膝讨好。魏延与杨仪争论时,动不动拔刀在杨仪的脸上比画,逼他低头。两人矛盾逐渐升级,水火不容,争论不断。诸葛亮感叹:“常恨二人之不平”。魏延死后,首级到了杨仪那里。杨仪还恨得用脚去踩,灭了魏延三族。
虽然二人仇恨至深,但魏延主要还是被自己作死的。魏延的作死之路从他赶在杨仪前面撤退开始,作为一个将领,诸葛亮既然下达了命令,他却不执行,相信靠自己也能北伐。杨仪是按照诸葛亮的命令撤退,魏延却不顾让他断后的命令,抢先南撤。诸葛亮料到他有极大的可能不听命令,给他留了后路,让军队自行撤退,不用管他。他不仅抢先撤退,还毁掉桥路,看起来就像要挡住杨仪,回成都篡位。
无论魏延是什么目的,断了杨仪的路,是个人报复也好,夺权继续北伐达成自己目标也好,都不应该采取这么令人误会的方式。杨仪后来落魄没有实权时,感叹自己若早知道会是这样,还不如当初跟着魏延。可见魏延虽然自视甚高看不起人,但死后多年却得到了仇家的认可,也自有可取之处,否则杨仪不会作此叹。若是联手,北伐未必不成。只是可惜,两人的结局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
结语:
魏延死于他的刚愎自用,面对处理内政的一把好手杨仪,一心逼杨仪低头,折辱他的自尊,使两人势同水火。目中无人,高估自己的能力,种种行为将自己推到绝路。终其一生为蜀汉立下累累战功,死在自己的刚愎自用,落一个被灭三族的下场,可悲可叹。
发布于:陕西省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